微信公众号
张效房,郑州大学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20年10月出生于河南开封,男,回族,中共党员。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和常委、眼科学会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组长及名誉组长、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及名誉副会长、河南省分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及名誉主任委员、世界眼科基金会中国分会会长、《J .Ocular Trauma》(美国)杂志编委等。从事眼科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至今已60年。
2017年11月,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人物经历
张效房,郑州大学[1]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主任医师,从事眼科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至今已60年。
1945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
1950年任该院眼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眼科主任;
1980年创建河南省眼科外伤研究所,先后任所长、名誉所长;
1988年创建河南省眼科医院,并任名誉院长;
1978~2000年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眼外伤学组组长与名誉组长;
1979~1992年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与常务委员;
1979年创办《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文核心期刊)并任主编至今;
1983年至今任世界眼科基金会(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中国分会会长;
1991年至今任国际眼外伤学会理事会理事,国际眼科手术远征队队员;
1996年至今任美国眼外伤杂志(JocularTrauma)编委;
1998年至今,任“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中方委员会顾问、专家组组长;
1999年至今,任全国白内障手术复明技术指导组副组长。
多次举办全国、全军眼外伤与眼内异物摘出学习班、白内障人工晶体学习班,主持了7届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术会议。
1988年、1993年、199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在河南郑州召开了第一、二、三届国际眼外伤学术会议,
担任大会主席。培养眼科硕士、博士后70余人。
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和常委、眼科学会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组长及名誉组长、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及名誉副会长、河南省分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及名誉主任委员、世界眼科基金会中国分会会长、《J .Ocular Trauma》(美国)杂志编委等。
主要贡献
张效房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1955年以来,张效房在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面有38项发明和改进,被认为是我国对国际眼科学事业的两大贡献之一。
至今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国家专利1项,参编其他重要著作22部,
其中主编《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机械性眼外伤》《眼科学》《新编临床眼科学》《眼外伤学》等7部,发表和宣读科技论文248篇,其中180篇为第一作者。
获奖记录
1978年“眼内异物摘出法”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研成果奖;
1981年至1982年,荣获河南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二等奖;
1994年,“眼内人工晶体”研究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
1998年主编的《眼科学》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眼外伤学》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
1978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8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科技功臣”荣誉称号,
是2005年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的全国唯一获得者。
2017年11月,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