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高福,男,生于1961年11月,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1983年高福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就读研究生;1986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担任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出任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担任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2017年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2018年被任命为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9年11月16日,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高福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分子免疫学,主要从事T细胞识别、流感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禽流感等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播的机制研究等。
1979年,高福进入山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学习。
1983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动医学院,师从郭玉璞教授,就读微生物学与动物传染病学方向研究生。
1986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助教、讲师(至1991年)。
1991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师从David H L Bishop、Ernest A Gould。
1994年,毕业获得博士(DPhil-Oxon )学位。之后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跟随Robert Bell从事博士后工作(3个月)。
199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师从 John I bell、Andrew J McMichael、Bent K Jakobsen(至1998年)。
1999年,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师从 Don C Wiley、Stephen C Harrison,工作期间获得英国Wellcome Trust International Travelling Fellow资助(至2001年)。
2001年,担任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至2004年)。
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至2008年)。
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0年,担任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
2011年5月,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至2017年7月)。
201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2015年7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院长,11月当选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12月当选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2016年5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8月当选亚洲生物技术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家首次担任该职)。
2017年2月,当选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8月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宣布任命高福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12月,当选非洲科学院院士。
2018年2月,被任命为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4月30日,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9年11月16日,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科研综述
高福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领导的研究组在流感病毒流行病学、跨种传播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建树颇多,首次证实野生迁徙鸟能够群体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改变了野生迁徙鸟只是流感病毒贮存宿主的结论;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的重配病毒,与长江三角地区迁徙鸟和家禽有关,呼吁关闭活禽市场以预防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和可能的全球大流行,为国家制定禽流感防控政策提供了重要基础。率领首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描绘出埃博拉病毒的进化图,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国际援助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流感病毒、埃博拉、MERS-CoV和寨卡等多种囊膜病毒的入侵机制进行研究,阐明其分子机制,并研发抗体、药物等抗病毒手段,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提供重要支撑。
项目承担&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高福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高福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领域的领军人物,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他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及基于病毒囊膜蛋白与宿主互作的药物设计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科技界赢得了国际声誉。(中国科学院评)
高福在病毒侵入与释放过程中病毒囊膜蛋白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免疫细胞与感染细胞(靶细胞)的相互识别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评)
破解埃博拉入侵人体之谜。2016年1月14日(美国时间),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团队的文章《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Ebola Viral Glycoprotein Bound to Its EndosomalReceptor Niemann-Pick C1”)。 该文章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第五种机制),这种新型机制与之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四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成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该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的认识,为应对埃博拉病毒疫情及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